众筹还管用吗?相互宝靠谱吗?有了这些还需要保险吗?
上周末,“水滴筹”再曝信任危机,有人也联想到了用户刚刚突破1个亿的相互宝。
那么问题来了:
大病众筹还能信任吗?该选择相互宝吗?有了众筹和相互宝,我们还需要买保险吗?
今天教主就给大家详细地讲讲这三者的区别。
1
大病众筹:无奈之举,用尊严换回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病众筹,是最近几年很火的“筹钱模式”。
过去我们哪家有人生了大病,会找亲戚朋友借钱看病。大病众筹把这种模式搬到了网上,筹钱对象由亲戚朋友扩大到了陌生人,并且筹到的钱不用还。
说实话,这种筹钱模式确实帮到了一些无钱看病的穷人,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是作为普通人,也要看到这种模式的“风险”。
1、众筹平台屡屡爆发信任危机,导致信用透支,筹钱变得越来越困难。
例如周末发生的这个刷屏事件,以及前一段闹得沸沸扬扬的德云社成员吴鹤臣众筹事件,都因为求助者的个人财产未经审核就在平台上直接发起筹款,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穷人失去了救助机会,而引起公愤。
类似的恶意众筹事件时常发生,严重透支了平台用户的“善良和信任”,如今在众筹平台筹钱越来越困难。
2、筹款周期长,并且可能筹不够,影响病人治疗。
教主有一位家在农村的远房亲戚,五岁的孙子得了白血病,实在没钱看病,不得已在朋友圈发起众筹,目标金额20万,筹了2个月,只筹到3万多元,并且大部分是亲戚朋友捐的,亲戚无奈,只得草草收场。
翻看众筹平台的APP,像我亲戚这种众筹不成功的项目并不少见。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从过去的宗族到现在的小家族,中国一直存在着互帮互助的传统。
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稍微有点自尊和脸面的人,都不会把给孩子治病的希望寄托在陌生人的“情分”上,很多时候真的是无奈之举。
就像我那位亲戚说的:
真是有一点点办法,我都不会舔着老脸去求人捐钱,丢人啊……
但是实在是没有办法,我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小孙子躺在病床上等死吧。
听着她电话里的诉说,教主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满腔的无奈和心酸……
2
相互宝:1亿人的“渴望”和“低配”的保障
首先教主要为相互宝点赞!
借助支付宝的强大渠道和自身的“低门槛”设计,相互宝只用了1年的时间就吸引了1亿人加入,按传统的三口之家计,至少为3300万个家庭提供健康保障,这点真的非常值得肯定。
1亿这个数字,确实很震撼,背后折射的是万千家庭对“健康保障”的渴望:
无论是在大城市打拼的白领、外卖小哥,
还是在小城市默默工作的工厂工人、小公务员,
平凡如你我,拼劲全力,只为让家人平安喜乐。
相互宝的出现,让不少缺乏保障的人感觉抓到了救命稻草,别人出事我捐一毛,我出事大家给我捐30万,很多人想都没想就加入了。
不过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们在为加入相互宝而欣喜时,也要看到相互宝的保障是“低配”的、不全面的,具体表现在:
1、保障期限和金额欠缺。
相互宝的保障只到60岁,但是我们知道普通人生大病主要是在60岁以后,这个更大的风险缺口,相互宝是无法保障的。
另外,相互宝的保障金额也偏低,40-59岁的成员得了重症只能获赔10万元,这些钱对大病治疗常常是不够的。
2、保障责任不够稳定
例如2019年5月1日,相互宝突然对甲状腺癌的互助金规则做出调整,将此后确诊的轻度甲状腺癌互助金调低至5万元。
根据这一“前科”,我们无法预测将来相互宝还会对保障责任做出哪些调整,是否会损害到我们的利益。
这种不确定性,让加入的人心中少了一份安全感。
3、互助金发放时效不能保证
教主看到相互宝的一个互助公示,江苏的陈女士今年2月份确诊甲状腺癌,相互宝的调查机构直到7月份才出调查报告,预计理赔款到账更晚。
像陈女士这种情况在互助案例中不在少数,从癌症确诊到拿到理赔金相隔近半年,不得不说相互宝的互助金发放有点慢。
相互宝早期的分摊费用确实很低,一期分摊只有几分钱、几毛钱,不过从最近这几个月看,随着等待期的逐步结束,申请互助的成员越来越多,成员分摊费用越来越高,缴费压力还将日益增加,这点请参加相互宝的朋友要有心理准备。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
对于存在理赔纠纷的案件,相互宝的处理方式主要依赖于赔审团,当下并无专门的法律对互助成员的权益进行保护,如果对赔审团的处理意见不满,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会比较困难。
3
保险:背负“信任”的包袱,但实属成熟的保障体系
相比相互宝、大病众筹这些“新模式”,保险的发展史要比它们长的多,不过历史长“包袱”也多。
中国保险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走了一些弯路,甚至出现过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这些“历史包袱”导致很多人对保险有一种“深深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