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族如何预防风险?
8 Dec. 2019
01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保险业内流传,重疾险的概念最初并不是由保险公司发明的,而是一位医生。
南非的心脏外科医生马里优斯·伯纳德(Marius Barnard),他是全世界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的实施者。
一天,有一个34岁的女士来到伯纳德医生的诊所检查,很不幸她得了肺癌,所幸还是初期。
伯纳德医生通过手术帮她切除了癌细胞肿块,之后叮嘱一定要好好休养。
可惜两年后,那位女士癌症复发,且发生了转移,时日无多。
伯纳德医生有点生气:“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不是和你说要好好休养?”
原来那位女士是个单亲妈妈,她回答医生说:“治疗让我花了很多钱和时间,我有两个孩子,我如果不工作他们生活怎么办......”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大都是普通工薪族的故事,他们在罹患大病后获得治疗,手术顺利。
但他们的收入中断了,而消费却在不断增加,在生活迫使下重返职场。
劳累加上压力,很容易旧病复发,甚至生命危殆。
由此伯纳德医生意识到:
“医生可以拯救病人的生命,却没有办法救病人的经济。”
于是伯纳德医生与南非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了世界上首款重疾险,
初衷就是想让那些罹患重病的人,能够拿到一笔钱,安心养病,让他们尽可能的活下去。
02
以上故事未经考究,多多尚未找到准确的来源。
不过,故事情节入情入理,现实中是有不少这样的案例的。
比如知乎上有一个博主,23岁那年不幸被检查出尿毒症晚期,实施了肾脏移植手术。
手术后医生吩咐要尽量远离人群,防止感染,所以博主几乎有一整年的时间没有踏出家门半步。
后来隐瞒病情找到了工作,但生活上还是会有很多不便:不能搬重物;上班时间要偷偷地在厕所里吃药,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很大,脸变得肿大,脱发,还会经常性失眠......
长时间吃免疫制剂,身体的抵抗力下降的非常厉害,中间还经历过几次肺部感染。
之后因为身体实在需要休养,博主就选择了主动辞职。
所以对于罹患大病的普通工薪族而言,生活会变得非常矛盾:
一边是身体需要休养,一边是生活需要延续。
幸运的是博主的父母暂时还不需要他来提供生活费,也没有养育小孩的重担。
03
伯纳德医生提出的重疾险概念,本质是“收入损失补偿”。
罹患大病,一个家庭往往会倾注所有去治疗。
而病人出院后三五年内是没法正常工作的,却要增添各种护理、休养措施。
也就是说,大病后收入下降,开支不减反增。
病人如果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个家庭就会面临非常高的经济风险。
所以想让病人安心休养的同时,还要保障到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有一笔大钱。
这就是重疾险发挥作用之处。
04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重疾险都会保障到重疾、中症和轻症。
其中保险行业协会规定,国内的重疾险一定要包含25种高发重疾:
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终末期肾病这6种核心重疾+另外19种较常见的重疾。
从行业数据来看看,这25种高发重疾占到所有重疾险理赔的95%。
达到理赔条件时,保险公司就会把保额赔付给被保人,这笔钱可以帮助他以及他的家庭缓冲一段时间。
至少,往后的生活会体面很多。
而重疾险定义中的中症和轻症,病情较重疾轻,所以保险公司只会赔偿保额的一定比例。
但不用觉得吃亏,因为保险中有一项非常人性化的设计——保费豁免,现在主流的重疾险都规定,中症或轻症理赔后,可豁免后续保费,而保障继续。
也就是不用再交钱了,但仍然有重疾等保障。
05
多多写保险科普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新来的朋友一定要清楚:保险是家庭财务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